|  无障碍浏览

首页 >动态要闻>公示公告
关于《达州市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征求意 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时间:2025-08-29 09:33:12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于《达州市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征求意

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好房子”建设,提升住房设计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我局起草了《达州市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南》在前期已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意见。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829日至928日。若有建议意见请于公告期内将意见以书面或者邮件形式反馈至我局勘察设计科,并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1064592584@qq.com(请在邮件标题标注“达州市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建议意见”) 

邮寄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凤凰大道376号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勘察设计科,邮编635000(请在信封封面标注“达州市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建议意见”) 

联系电话:0818—2160553

附件:《达州市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年8月29日

附件:

达州建设高品质住宅指南(征求意见稿

 

1 总则

1.为助推全市房地产加快转型发展,建设高品质住宅,依据《住宅项目规范》《好住房技术导则(试行)》《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达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5版)》等现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指南。

2.“高品质住宅(以下简称住宅)是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环境舒适、健康宜居、绿色建造、智能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住宅。

3.本指南适用于达州市中心城区(通川区、达川区、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范围内,指导新建住宅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活动。中心城区范围外的新建住宅,可结合实际参照本指南。

 

2 住区设计

2.1 总平面布局

1.小区总平面布局合理、功能清晰、设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并能满足采光、通风、日照、安全、环保、视觉卫生等要求。

2.小区周界围墙与建筑界面一体化设计,宜采用透空栏杆、通透性围墙、绿篱等进行软隔离,美观、通透,与周边环境融合。

3.小区景观融合与环境协调,墙面宜嵌植小区铭牌文化数字浮雕,饰面材质宜采用大理石、花岗石等高品质绿色建材,通过灯光设计营造景观氛围。

住区建设强度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中关于各级生活圈住区用地的指标控制要求,住区应合理控制建筑密度,控制楼间距。建筑高度应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城镇新建住房高度不应大于80m

4.小区出入口应人车分流、美观大方,地上人行应设置风雨连廊体系打造遮风避雨的归家流线,地下车行应设置人性化、智能化的归家流线,提升住户归家动线的安全感、仪式感。

5.小区地面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地面铺装采用优质石材或彩色透水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提高雨水回收与利用率。消防车道及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透水铺装应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6.小区景观采取公园式布景、园林式设计,配置太阳能音乐喷泉、假山水池、亭轩榭廊等景观,景石错落、潺潺清流的画面。

7.小区绿地采用乔木、灌木、花草植物多层次搭配,与垂直绿化、屋顶花园形成立体景观,四季常绿、四季花开、四季有景。

小区应衔接社区绿道与周边公园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小区居民出行300m见绿、500m见园。

8.小区建筑布局应利用地形高差和周边环境,前低后高、错落有致,通透美观、安全舒适,与城市空间有机协调融合。住宅建筑朝向南向为主,采光良好、通风顺畅,商住分离布置。商业建筑应临近城市道路或出入口集中布置,建筑层数不大于2层。

9.小区垃圾投放点应按垃圾分类要求,合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垃圾用房应设置在地下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处,独立对外出入口,应满足垃圾收集、运输车的通行和安全作业要求。

2.2 用地条件

1.住宅规划用地的控制指标符合以下标准。

住宅建筑平均层数

用地

容积率

最大建筑密度(%

最低绿地率(%

最低人均绿地(㎡/人)

控制高度(m

低层(13层)

1.01.2

43

30

1.5

18

多层(49层)

1.32.1

3230

35

1.0

36

高层(1026层)

2.22.8

22

35

0.6

80

2.建设用地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配建按以下标准

建筑类别及面积

机动停车

非机动车

(含电动自行车)

住宅

套型边界面积>200

1.5车位/

0.5车位/

150<套型边界面积≤200

1.3车位/

100<套型边界面积≤150

1.0车位/

住宅配套商业计容建筑面积

0.5车位/100

1.0车位/100

小区物管等配套附属用房计容建筑面积

0.3车位/100

:(1套型边界面积:每套住宅分户墙中线、外墙外轮廓线所围合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加上生活阳台围护设施外表面所围空间水平投影面积的1/2

2机动车位须100%预留充电设施,预留用电负荷及车位预留电缆的安装条件。

3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停车所充电设施宜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内集中、独立设置

4住宅、配套商业停车应结合消防分区,分别设置停车泊位

3.小区幼儿园应独立占地,配建规模不低于以下标准。

最小用地面积(

最小建筑面积(

建筑层数(层)

6

9

12班及以上

6

9

12班及以上

3600

5400

7200

2160

3240

4320

≤3

注:1幼儿园规模控制按照生均指标与最小用地面积、最小建筑面积双重管控,按高标准

2幼儿园规模以6—12个班为宜,优先建设9个班,一般不超过15个班

3)新建住宅场地在5分钟社区生活圈范围已配建幼儿园且达到规模标准的可不重复建设

4.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不低于以下标准。

配套设施类别(设置部位)

配建标准

最小配建面积

物业服务用房

房屋建筑总面积的4‰(其中地上配备的物业服务用房不低于建筑总面积的2‰)

建筑面积100(地上)

业主委员会议事活动用房(地上)

1间

建筑面积30

养老服务设施(地上底层)

100户

建筑面积30

垃圾用房(地下)

房屋建筑总面积的0.8‰

建筑面积20

全民健身活动场所

(可设置于架空底层内)

计容建筑面积≥3

用地面积150

(计容建筑面积每增加

1万㎡递增50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临近小区出入口或小区干道,

地上建筑的一至二层)

计容建筑面积<2万㎡

按计容建筑面积的3‰交纳该项建设资金

2万㎡计容建筑面积≤5万㎡

按计容建筑面积的3‰且建筑面积≥150

5万㎡<计容建筑面积

按计容建筑面积的3‰

5.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达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5版)》等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2.3 居住社区

1.小区内按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且不宜低于以下标准。

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

公共活动空间充足

物业管理全覆盖

社区管理机制健全

建设内容

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

一个幼儿园、一个托儿所、一个老年服务站、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一个综合超市、多个邮件和快递件寄递服务设施、其他便民商业网点(理发、洗衣、餐饮、家政等)

水电路气信热等设施、智慧安防、停车及充电设施、慢行系统、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

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

物业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平台

管理机制、综合管理服务、社区文化

注:新建住宅小区5-10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已按《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且达到规模标准要求的,可不重复建设。

2.小区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可利用配套商业补齐。其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中小学校、社区医院、养老院、图书馆、商业设施、银行营业网点、综合服务中心等。

2.4 建筑风貌

1.建筑外观造型新颖,与周边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相协调,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视觉吸引力,塑造美好城市形象。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的新建住宅,应注重传承文化历史沿革,促进传统风貌与现代美学相融合,建筑形态与城市界面相适应。

2.建筑外墙材质应满足高品质、高标准和建筑使用安全的要求,避免外墙皮脱落、易污损的问题,鼓励选用富有质感且耐久性强的优质石材、金属板材、真石漆等绿色建材。

外墙色彩应契合时代特征,色调与建筑功能、造型、体量和周边环境相协调,让建筑外观具有较强的视觉识别性。

3.住宅建筑屋面在符合城市风貌特征的情况下,鼓励采用太阳能屋面,或采用铺贴、涂装、绿化等方式美化,结合使用功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五立面。

2.5 景观绿化

1.小区景观绿化应选择具有观赏价值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绿化层次丰富、突出特色,注重绿化的生态功能,利用植物改善和保护环境,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2.小区内乔灌花草配置得当,树木生长健壮,树冠完整、美观,主侧树分布匀称,树冠内部的枝条分布合理,不杂乱无章,通风透光,无死树和枯死杈等现象。绿篱、花灌木的叶色正常,造型美观。新建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小区集中绿地面积不小于400㎡、宽度不小于8m,绿地应整洁、无杂树,无堆物堆料和侵占现象。

3.小区宜采用景观阳台、屋顶绿化等多类型垂直绿化形式,丰富小区立体绿化景观效果。

4.小区场地按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利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其指标不宜低于以下标准。

类别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透水铺装面积占小区硬质铺装面积的比率

雨水花园面积占区绿地总面积的比率

雨水资源化(绿地灌溉、冲洗地面等)利用率

指标

≥70%

≥50%

≥50%

≥30%

2.6 交通组织

1.小区外部交通便利,出入口与城市道路有便捷联系,能快速到达城市各类功能区域,宜避免快速路、主干路或高速公路。

2.小区内部交通流线组织便捷、顺畅,消防救援、应急服务等车辆能够到达每个住单元出入口。

3.小区车行道设置应避开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

2.7 无障碍

1.小区内外无障碍通行流线连贯,并设置符合老年人认知特点的连续无障碍系统和视觉连续的无障碍引导标识

2.小区内活动场地宜在适当位置设置扶手等方便残疾人及老年人安全使用及行走的措施,提供连续性的安全活动流线。

3.有人经常通行的公共出入口应按无障碍设计,住宅单元公共出入口室内外高差优先采用平坡出入口。

4.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运动区、老年人的活动区等场地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标准规定。

5.快递存取处或智能快递柜应满足无障碍存取要求。

6.公共走道、楼电梯厅墙面宜设置连续无障碍扶手。

7.住宅电梯厅应设置低位按钮。

8.小区物业用房应设置低位业务服务台。

9.地下车库无障碍停车位应设置在便于出入、靠近单元入口及垂直交通的位置。

10.住宅首层宜设置无障碍公共卫生间。住宅套型可独立设置无障碍家庭卫生间,宜选用全自动智能坐便器(含水冲、烘干功能),浴盆和淋浴位置应在一侧安装扶手或预留安装空间。

11.住宅套型为2层及以上的复式(或跃层)建筑,每套宜设置1台无障碍电梯,轿厢长宽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

3 住宅空间

3.1 套型空间

1.住宅采用灵活可变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可变性套型需求,为家庭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变化预留调整空间。

可利用大空间、灵活分隔结构体系,设置健身、休闲、娱乐、观景、绿植等多样化配置空间,并结合大进深多功能主景观阳台,改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2.住宅套内空间应合理布局,动静、洁污分区明确,套型设计应南北通透、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具备穿堂风条件。

起居室、卧室无视线干扰;餐厅与厨房流线应联系紧密,主要交通流线通畅,不得穿行卧室、不得影响起居室使用。为便于家具搬运,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应小于1.20m,通往卧室、起居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通往厨房、卫生间、贮藏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0.90m

3.住宅按套型设置玄关、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生活阳台、景观阳台等功能空间。各功能空间应设计明确、布局合理、空间规整、组织有序,实现洁污分离和动静分离。

4.每套住宅的套型边界面积不小于100㎡。

5.住宅建筑层高不应低于3.0m。设置集中新风系统或地暖的住宅,建筑层高应适当提高。

6.住宅建筑面积公摊率,多层不大于12%,高层不大于20%

7.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首层架空建筑面积不小于其建筑总基底面积的20%;建筑高度小于等于33m且层数大于6层的住宅,首层架空建筑面积不小于其建筑总基底面积的10%

3.2 公共空间

1.住宅单元门厅、公共走道、楼梯间、楼(电)梯间前室等公共空间宜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2.住宅首层架空层可设置阅读、分户储藏间、分时共享储藏空间、共享活动室、亲子共享空间、休闲娱乐等共享空间。

3.物业服务用房、消防控制室宜设置在地上一层。新建住房应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相应安装条件。分散充电设施在同一防火分区应设置独立的防火单元,每个防火单元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按1000m2划分

4.新建住宅建筑的电梯设置,不低于以下标准。

最高入户层数

最高入户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m

电梯

电梯轿厢最低净高(m

客梯(台)

消防电梯(台)

4层数<12

>9

1

2.5

层数≥12

>33

1

1

2.5

33m<住宅建筑高度80m2台电梯服务≤1003台电梯服务≤200

2.5

:1)最高入户层数与最高入户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双重管控,按高标准。

(2)客梯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

(3)电梯井不应紧邻卧室、与住房套型其他主要功能空间相邻时,在电梯相邻墙体、电梯井壁、电梯设备、电梯机房等位置均应做有效的隔声措施。

5.鼓励住宅入户花园与楼(电)梯前室共用空间。

6.住宅的上人屋面宜设置公共休闲、娱乐共享空间。

4 小区环境

4.1室外环境

1.新建住宅小区应统筹社区绿地空间提升小区外环境品质,小区周边宜利用道路绿化、绿廊等连通社区公园与市政公园。

2.室外环境营造应分析冬季、过渡季和夏季的主导风向和典型风速,避免周边上风向空气污染、场地内旋涡风等不安全因素。

3.小区夜景照明宜采用间接式投光照明、局部轮廓照明、内透光照明等方式提供舒适柔和的夜景照明,避免直接对户内产生光污染,实行差异化外观照明分时管理。

4.毗邻小区主要噪声源的住宅建筑,其卧室、起居室等噪声敏感房间不宜布置在临噪声源一侧。

4.2室内环境

1.住宅建筑隔声降噪限值大于以下标准

类别

起居室

卧室

卫生间

(排水立管)

分户墙(DnT.w+C)

分户楼板L'r

(Rw+Ctr)

外墙(Rw+Ctr)

昼间

夜间

噪声限值

40dBA)(A

40dBA)(A

30dBA)(A

33dB

50dB

65dB

35dB

45dB

注:分户墙(DnT.w+C)为卧室分户墙及分户楼板两侧房间之间的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分户楼板(L'r)为分户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窗(Rw+Ctr)为临交通干道的卧室、起居厅的窗计权隔声量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外墙(Rw+Ctr)为外墙的计权隔声量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

2.住宅采用高性能节能门窗、轻质石膏砌块分户墙、吸音材料、浮筑楼板、架空地板等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

3.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房间应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鼓励采用高性能大玻璃金属落地窗,提高房间的采光窗洞口面积和自然通风开口面积。

4.鼓励套内设置空气质量监控与显示系统,室内PM2.5年平均浓度不高于25μg/m³,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μg/m³

5.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笨、总挥发有机物、氨、氡等污染物浓度应满足现行标准规定限值,不宜高于其规定限值的80%

5 安全耐久

5.1 结构安全

1.住宅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低于70年,鼓励提升至100年。

2.地基基础设计宜预留可变功能空间的承载力,满足可变空间的荷载变化。

3.首层地面出入口坡道室外踏步室内地坪等可采用结构梁板,防止地基土自然沉降,造成地坪开裂等现象

4.外围剪力墙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

5.现浇楼板、屋面板厚度分别不小于120mm130mm;采用叠合板时,楼板厚度不小于130 mm。屋面板不应采用叠合板。楼、屋面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

6.结构设计楼屋面等效均布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取值宜在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增加10%

7.结构抗震等级在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一级。

8.新建建筑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复核抗震性能,并加强隔震减震措施,提高结构安全性。

5.2 消防安全

1.新建住宅小区的消防设施或系统,鼓励接入消防救援部门的智慧消防联网报警系统(远程联网系统)。

2.新建住宅耐火等级高层不低于一级,多层不低于二级。

3.新建高层住宅和商业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多层住宅不低于B1级且每层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4.楼梯间、楼(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5.高层住宅建筑套内宜配置轻便消防水龙和具有报警功能的火灾探测器。

6.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7.非机动车位宜集中设置在地下一层,应设置通向室外的独立通道,方便使用和管理,并满足消防、通风等规范要求。

5.3 品质可靠

1.住宅套型宜预留分户新风系统接口,检修维护便利。

2.住宅厨房内宜设置直饮水供应接口或集中直饮水系统。

3.住宅给水管道宜采用不锈钢或铜管热水供暖管道供回水干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阳台宜安装取水龙头或配置软管接头。

4.电线电缆耐久性宜与建筑相同,进户线的室外端采用绝缘子固定,穿墙处采用穿管保护和防水措施。

5.混凝土结构应采取减少开裂的技术措施,结构构件应采取措施提高其耐久性,预防楼地面、内外墙面等部位空鼓、开裂。

6.地下室应抗浮设计,屋面防水等级应达到一级。

7.住宅分户墙、外墙等墙体围护结构不宜选用空心砌块。

8.有防水要求的楼板、上人屋面宜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加强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管等细部的防水构造,预防地下室、外墙、楼板、屋面、卫生间等部位渗漏。

9.屋顶女儿墙、窗台、阳台栏杆栏板等应设置防止攀爬的防护措施。外墙、栏杆栏板等部位设置的装饰物应采取防坠落措施。

6、绿色低碳

6.1 绿色建筑

1.新建住宅设计应符合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以上标准。通过验收后,经评估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指标的,可申请绿色建筑认证。

2.鼓励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或零能耗的绿色建筑。

3.新建住宅在设计阶段应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分析,碳排放强度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计算标准基础上平均降低40%,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kgCO₂/(㎡·a)以上。

4.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门窗、LOW-E玻璃、遮阳等措施,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鼓励住宅建筑平均节能率75%

6.2 绿色建材

1.新建建筑的结构应采用提高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等。

2.新建住宅绿色建材使用量不宜少于所用建筑材料的40%。鼓励优先选用玄纤、磷石膏、竹纤等绿色建材认证产品。

3.轻质石膏砌块分户墙的隔声降噪限制不大于50dB,平整度不宜大于1mm,抗压强度宜大于6Mpa

4.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不宜低于1级。空调冷热源设备、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主要电气设备的能效等级宜达到1级。

5.外墙饰面材料、防水和密封材料等应选用耐久性、易维护的材料。室内装修应选用不易结露、防霉防腐、抑菌的饰面材料。

6.探索钢筋混凝土复合楼板,减少开裂、上下楼噪声影响。

6.3 绿色能源

1.鼓励小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宜设置在总平面、屋面等日照较好部位,可供总平景观、楼梯间等公共区域用电。

2.鼓励小区利用发电玻璃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宜设置阳光房、屋面、幕墙(商业)等部位,可供家庭或公共区域用电。

6.4 绿色建造

1.新建住宅宜实施装配式建造,装配率不宜低于35%

2.鼓励使用BIM设计模型进行深化设计和专业协调,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现场管理。

3.鼓励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建筑机器人、高空焊接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化装备。

4.新建住宅宜采用装配式装修,以个性化内装设计与工厂化装配相结合;集成厨卫、多功能复合墙体等模块化部品部件。

7 智慧便捷

7.1智慧安防

1.小区宜建立智慧安全防范系统或平台,可对接公安系统。

2.小区周界应设置周界摄像机及防盗电子围栏等防护设施。

3.小区出入口、活动场地、楼栋单元(门厅、电梯轿厢、前室)等公共区域,应无盲区设置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4.小区楼栋宜设置高空抛物视频监控及追踪系统。

5.电梯设置智能监测设备,联动梯控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

6.住宅套内厨房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可就地报警并联动关闭燃气阀,也可将报警信号传送到小区值班室(或消防控制室)。

 

7.2数字家居

1.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小区,提升家居安全、便利、舒适,实现智能便捷的居住环境。住宅套内数字家庭设备的安装与布线应满足终端设备供电及通信连接要求,应预留拓展空间。

2.住宅室内外公共区域实现公共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套内采用有线、无线(5G及以上)通信网络双千兆接入,家庭网络全覆盖每个房间,终端设备支持多种连接方式。

3.支持连接人形机器人提供的学习、娱乐、照料、烹饪、清洁等全能管家服务系统。

4.支持连接关窗降噪、PM2.5环境检测与联动开闭新风设备、按动态人数自动调节空调风速温度、异常水质自动断水、自动动态照明等室内环境监测功能。

5.支持连接活动轨迹指示辅助行动照明、语音助手支持模糊指令、居家异常状态(跌倒传感、人体移动传感、紧急按钮等)监测与报警、身体健康监测(睡眠质量、血压等)、智能药盒提醒等智能照料老年人功能。

6.支持连接陪护监控及远程互动、陪伴及教育娱乐、活动危险区域及行为感知等智能看护儿童功能。

7.3 智能便捷

1.主出入口设置双向智能闸机系统实现人车分流,人行通道集成人脸识别系统与无感通行技术,车行道配备车牌识别模块。

2.小区次出入口设置功能性区域,包括访客车位、快递车位、智能快递存放等区域,避免影响小区人员、车辆出入。

8.运营管理

8.1低碳运行

运行阶段,宜在施工BI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智能运行管理平台或建立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对住宅及商业的碳排放数据在线分析,优化维护模式。

8.2智慧物业管理

1.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在线管家服务、在线缴费、信息推送、线上报修、投诉、咨询等服务,提升物业服务效能。

2.采取手机推送、业主群公告、在显著位置设置显示屏等方式进行信息公告,包括室外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风级、环境噪音等级及地质、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