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首页 >动态要闻>建设要闻
达州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时间:2015-09-21 15:38:31 来源: 阅读:

​四川日报网(记者 徐洋)15日,记者从达州市幸福美丽新村暨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达州市作为农业大市、贫困大市,以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抓手,推动新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扶贫解困——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新村建设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必须把扶贫解困作为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达州市召开的幸福美丽新村暨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市委书记焦伟侠强调。

达州市坚持精准入规,对63.66万贫困人口对号“六个一批”精准归类,828个贫困村在10个专项规划中精准规划,确保建设一个新村,实现一村脱贫,带动整村致富。开江县采取新村聚居点按5%—10%比例“统建”、农户自有危房“改造”、农村闲置房屋“租赁”、农村闲置房屋“购买”、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养老院集中“供养”六种方式,建成农村廉租房45户,创新推行农村廉租房分配管理“五三”工作法,解决贫困人口住房141人;同时,按照“每个贫困村至少覆盖1个以上特色产业、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以上特色产业增收项目”的思路,在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建立联合党组织,推行“1+4”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油橄榄产业,可以获得租金、分成、套种、管护等多份收入。万源市历来存在贫困程度深、发展滞后的问题,但该市以精准扶贫和项目扶贫为抓手,在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290套农村廉租房已在部分乡镇试点建设;目前该市41个项目已启动实施建设,累计完后投资34350万元。

产业提升——新村建设的核心支撑

新村如果没有特色产业做支撑,农民就不会有稳定的收入,建得再好都留不住,最终必然走向“空心化”。达州市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发展,从引进宽带、工商资本、运营商、电商入手,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农业。同时,鼓励业主就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达川区全面建成万亩青花椒基地、八千亩天和茶叶基地、十里柑橘产业区,大力扶持惠农实业、雏鹰种植专合社、渝恬庄园等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就地务工、就地创业;依托民俗乡情、农耕田园、生态庭院和新村产业文化,提升龙会天禾生态旅游度假区、花石岩民俗文化村、石梯渝恬庄园休闲体验山庄,打造“产业+新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乡村旅游示范带。今年以来,宣汉县作为全省试点县创新出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大力扶持了如蜀宣花牛、宣汉普安万亩青脆李、红心猕核桃等特色农业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旧村改造——增强新村宜居度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空间。如何提升新村生活条件,增强新村宜居程度?

达州市抓好以道路、饮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落改造“5+1”工程,提升就民居的内部功能,持续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2015年,通川区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5个、新村聚居点13个。9月底完成示范片3个聚居点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0月底完成微田园的整理和种植,12月底完成“双门双通道”聚居点主题工程。渠县在实施旧村改造行动上,坚持“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方向,主推“改、建、保”模式,今年建成60个新村聚居点、35个幸福美丽新村、350套农村廉租房。

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在环境整治方面,达州市分别从“扫庭院”、“清沟渠”、“绿家园”入手,陆续开展生态家园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和清河清渠清沟行动,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合理规划林地和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

大竹县创新突出“四网”建设,实现田成方、地成块、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完成新建渠道23.16千米,整治渠道32.22千米。渠县全面实施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整治,重拳治理农村乱倒、乱排、乱搭、乱放等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月底前,通川区将在农建综合示范区完成1.6公里环形路改道、加宽、连接工程,配套塘堰、微水池、提灌、渠道等水利设施建设,以及核心区3000亩的田地调型整理工程,11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山洪治理工程。达川区也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核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1.37万亩,土地整理1.2万亩,山坪塘整治285座,排灌渠系修建3.3万米,道路加宽、新建145公里,新营造林1.5万亩,实现田网、水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

文化传承——推动新村与历史深度融合

达州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文化”更堪称全国古代文化瑰宝。为此,达州市特别开展传统村庄院落居民甄别鉴定,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进行保护,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价值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

宣汉是集红军文化、巴人文化、土家族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该县富集薅草锣鼓、板凳龙、踩狮、车灯、彩船、余门拳等多种民俗文化活动,以及近年来文明全国的睦邻文化。同时,宣汉县依托普光罗家坝巴人文化,着力发掘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展示文化底蕴;通过王维舟纪念馆和巴山红军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教育、传播红军精神,推进休闲健身,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依托土家文化,培育壮大百里峡漂流品牌,编排土家风情歌舞,全力保护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和土家余门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筹建“土家族民族风情园”、“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传习所”,提升乡土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马渡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大提高了宣汉文艺在全国、省、市的知名度。

今年7月底,达川区依托“孝善文化之乡”品牌优势,举办2015达川孝善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弘扬孝善文化助力文旅靓区”主线,以真佛山景区为主要载体,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孝善美德,着力营造孝心敬老、崇德尚德的社会风尚,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开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为纪念红军宝塔坝战役和革命前辈王平夷,开江县将王平夷位于宝塔坝的旧居进行了修缮保护,保留原有民居特色和房屋结构,建成全木穿斗结构青瓦坡屋顶三合院,修旧如旧;将修缮保护后的王平夷旧居开辟为红色文化陈列馆,传承川东地区革命精神,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