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首页 >动态要闻>建设要闻
大竹挺“近”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
时间:2015-09-01 14:57:51 来源: 阅读:
大竹挺“近”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

初秋时节,来到距大竹县城中心2公里的东湖广场,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广场占地面积130亩,依托于东湖公园规划的总体背景,体现‘引山入城、引水入城’,突出东湖广场作为东湖公园形象入口、城市客厅、市民集会场所的特点进行设计,通过竹文化,品竹、赏竹、论竹、知竹,借以体现城市的文脉延续,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8月26日上午,县住建局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东湖广场、东湖公园的美丽绽放,仅是大竹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总要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动护城河改造治理、国道318、210线大竹城区过境段改线工程,逐步打造出了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山水田园城市。

如今,当你漫步在竹城大街小巷,徜徉在公园广场,定会感觉到,这里街宽路畅、草绿灯亮、楼高房美。

大手笔规划

向中等城市谋划布局

没有规划,城市难以建设,更说不上城市形象和品位。在梳理大竹城市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她的变化渐进而清晰:1979年县城还是2.55平方公里的街市,1984、1992、2001年,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后逐步扩大。

2007年,为提高城镇集聚规模,大竹又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明确提出了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以及其他小集镇的科学发展规划路线图。目的是促进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和建制镇为节点、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同时,完成北城新区修详规划、云台片区控详规划、护城河支流整治规划,使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达91%。实施城区排水、绿地、消防等专项规划,配套编制了市容整治、污水及垃圾处理、城市园林绿化、交通管理及防洪工程等规划。

2012年3月,大竹又进一步完成了《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扩大至2076.8平方公里。《规划》后的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了以一主(大竹县县域中心城区)、一副(周家镇县域副中心)、三轴(前漕沿成渝高速公路-210国道发展轴、后漕沿开大邻高速公路发展轴、沿318国道横贯县境中部连接前后漕发展轴)、五极(庙坝、文星、杨家、石河、石桥铺5个发展极)及以柏林镇、清河镇、清水镇等二十一点为基础,形成团状紧凑、双中心、开放式、生态型的“一环两轴两心三区一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届时,城市规模将从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的26万增至2020年约3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34平方公里,到2030年规划用地范围将扩至约8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也将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20年的49%,2030年达63%。

加快建设进度

做强做实城市“内核”

“两年前回过大竹,这次看了大竹中学校舍,又沿着街道寻找上学时的痕迹,但因城市面貌变化太大了,没有找到。”大竹中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回乡参加母校校庆时说。

来到县城北城新区,你可以看到,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个个小区错落有致,远处的白塔昂然挺立,脚下的道路宽阔平坦。在城市建设上,大竹重点推进以北城新区和东湖新城为重点的新区开发。新区的开发带动了整个城市道路主干网的形成,拉开了城市骨架,拓宽了城市空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基础条件。投入5.3亿元,新建北城大道、体育大道、滨河大道、云东大道C段等城市道路7.3公里。改造县城318、210国道城区过境段、场镇公路过境段17.8公里。先后改造新华街、北大街、青年路、东湖路、迎宾大道等10余条城市主干道、人行道和景观,开通城市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

在开发新区的同时加快旧城改造。针对旧城区街道狭窄,电线老化,供水供气及环卫等设施严重不足,人居环境较差的实际,大竹率先启动北门片区、西门片区、十字街片区等旧城改造。2008年,大竹县将护城河改造列为政府的“一号工程”,今年上半年,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的护城河治理工程全部贯通,改造疏通下水道管网23.8公里,建成河道7.16公里、市政道路约14公里,建成车行桥13座、景观桥2座,绿化面积21.6万平方米。

此外,该县又投资1.28亿修建了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垃圾达160吨的垃圾处理厂。国道外迁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目前,县城已建成新华广场、金利多广场、青年广场、煌歌广场、东湖广场等5个风格各异的休闲广场,并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对城区示范街道进行风貌打造,逐步形成“一街一景、一街一品、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坚持园镇一体

协调推进城镇一体化

天蓝、树绿、灯明……来到大竹经济开发区,只见一条条笔直的双向四车道两旁绿树成荫,左右两排错落有致的厂房林立,给人误入大都市生态城之感。

“按照工业‘345’产业培育计划,围绕‘1+3+10’产业园区布局,坚持产城联动,两化互动,进一步科学完善工业园区规划。”近年来,为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大竹始终坚持园城一体、产城一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一心一廊两轴三组团”结构,完善东柳机电轻纺园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带动产业集聚。规划“一心两轴、一廊两区、一带多节点”经开区总体景观格局,以竹凤大道为核心,形成贯通经开区南北向的绿色生态廊道,工业风貌区与绿色生态区共融、共生、共长。在市政配套上,突出路网、管网两大衔接,即按照园城路相通、管相连、灯相辉、绿相映,重抓市政配套建设的对接连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与此同时,坚持园镇一体,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先后完成了庙坝镇、月华镇、石河镇科学编制庙坝小微创业园、月华食品园、石河建材园规划,以及10个工业重点镇规划。在园区设计上,重点从厂房大门、户外广告、绿化景观、夜景照明等入手,围绕时尚大竹,融入时尚元素,进行时尚设计,建设时尚园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大力推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

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了30个幸福美丽新村、45个“建改保”新村点的选址定点工作。迄今,新村建设示范工程共新建民居52户,修建集中养殖小区4个,发展适度规模种植户63户,流转土地1892亩;硬化生产路4780米、主路3700米、连户路1600米;修建垃圾池(箱)9个,修建污水处理池5口,硬化文化健身广场280平方米。

如今,大竹在绿化中注入绿竹、苎麻文化,城市绿地面积达500余公顷,城市绿地率33.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5%。通过努力,大竹县城的综合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33﹪。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2010年,百岛湖温泉小镇入选“联合国实验园区案例工程”。

强化科学管理

树立城市新形象

车辆乱停乱放、摆骑门摊、依街(路)为市……随着大竹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一现象在西门、荷花池、农贸市场周边特别突出。另外一个问题是,大竹县城一环路的旧城区街道普遍狭窄,又是人口最为密集区,人居环境较差,是城市规范化管理一大难题。

出台《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交通、市场、广告经营、建筑渣土等管理办法。对沿街沿路骑门摊、流动摊、占道经营摊点进行拆除取缔,对夜市、农贸市场统一整治规范,纠正乱停乱放、乱摆乱设、乱张乱贴、乱堆乱占、乱搭乱建、乱牵乱挂、乱倾乱倒等行为。着力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门前五包”业主负责制、社区管理分片负责制、机关管理单位负责制、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制、公共区域环卫负责制。在县城区创新推广“十户联洁”制,即由辖区内10户人共同签订责任书,互相监督“门前五包”,共同搞好清洁卫生。全县130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了“门前五包”责任监督岗,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新增保洁人员1600余名、垃圾清运车250余辆、可卸式垃圾箱135个,城区实现24小时保洁。改建标准化农贸市场,取缔马路市场、占道经营摊点、占道洗车场,规范废品收购点。规范建筑施工和店招店牌,拆除非法建(构)筑物,清除城市“牛皮癣”,坚持每两天清洗一次路面。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3200个、非机动车停放栏700个。禁止脏车入城,依法打击非法营运,严厉查处酒后驾驶和乱停乱放,交通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积极开展“黄、赌、毒”专项清理行动,坚决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城市治安秩序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