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之地,在宋朝初年由“通州”更名为“达州”。这片土地,得“通州”之名500年,得“达州”之名1000年。是可谓,名副其实。无论是“通”还是“达”都在说明这片土地的精髓之处——它不仅是天府之国的“东大门”,更是川渝鄂陕四省市汇聚之要津。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达州“要津”的优势却愈发重要。在新的时期,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之路,扬“通达之利”,实现次级突破,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达州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扎实推进,正带领690万人民奋力实践,全力打造达州城镇化建设“升级版”。 “立”——
以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古人讲,预立而后行;也讲凡事预立则不劳。在新型城镇化的起点上谋划未来,达州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
2010年达州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全省2005年、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城镇化推进明显滞后。“一市一区、区县同城的弊端以及丘陵河谷地势造成的城市发展腹地纵深不足,制约了达州主城区的拓展。”达州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以达州主城区为例,除了通川区外,还包括达川区南城区(原达县县城),但目前可供直接用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仅2200公顷。在2012年,达州的城镇化率36.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47个、7.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一个地缘优势也摆在达州人面前——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以达州为圆心,半径200公里内覆盖四省(市)八市、二区7300万人口,幅员广阔、资源富集,但长期以来缺乏中心城市带动。
处于结合部中心地带的达州如何顺势而为?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区域发展。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联南贯北,承东启西,是架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桥梁,是通联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的枢纽。川渝鄂陕结合部八市二区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富集。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在区域内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经济总量榜首、产业聚集高地、科教支撑平台、城市发展龙头,显著提升达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强大影响力、服务力和带动力,聚合区域要素,加快崛起进程,形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发展龙头效应。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立足达州、贯通四省市、服务全川的战略性工程,必将推动达州成为四川面向中部开放的东向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和生态屏障。
这一重大决策,引起全市上下强烈共鸣,形成全市上下共识。达州市委、市政府“三措并举”推进达州新型城镇化:以科学规划为“纲”,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此其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然禀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显山露水、彰显特色,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超常规推进城市建设,高水平打造城市生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现代山水生态城市,此其二;在坚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示范推动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使之成为加速城镇化的新动力,此其三。
2013年5月17日,达州市《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意见》形成。《意见》提出,2013至2017年,推动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以上,到2017年达到46.3%,实现城镇化中级水平。
一个宏伟、科学的城市建设图景就此展开——以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贯通川渝鄂陕、服务全川。
创建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主城区带动战略,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实施“三大总体战略工程”——一个个生动实践背后,达州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速。 “行”——
以生态宜居、保障民生、节能减排为路径,将达州建设得更靓、更实、更新
“老了,反应慢,腿脚也不灵,这么多车,就怕躲不及。”家住通川桥的罗大爷,每天早上准时出门买菜,但却正好赶上车流又多又快的早高峰,过马路时左顾右盼,躲避车流,紧张得“像打仗”。
对罗大爷来说,2014年给他最大的惊喜,就是通川桥北路段新建起的人行天桥。“以后每天逛悠着从天桥上过马路,巴适哦!”
罗大爷的“惊喜”只是达州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达州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首先,始终坚持生态宜居,在推进城乡建设上体现“靓”。拓展城镇新区。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市中心城区大力推进西城马踏洞等四大新区建设,各个县(市)启动了1-2个新区建设,注重打造亮点片区,同步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切实用好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优惠政策。在加快城镇建设上,按规划定位的规模和时序,优先加强地下管网、排水防涝、污水和垃圾处理、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套建设医院、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
其次,始终坚持惠民宗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体现“实”。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编制完成了《达州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规划(2013—2020年)》,抢抓省政府“统贷统还”政策机遇,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积极向省住建厅和相关部门汇报,按照省上要求,先后召开5次专题督查会、业务培训会,以“市带县”的模式,认真梳理申贷项目,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手续。制定出台了《达州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最后,始终坚持节能减排,在推进绿色建筑上体现“新”。为了构建以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绿色建筑体系,达州全面开展绿色建筑与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简称“四新”)的研发生产和推广使用,加强绿色建筑与节能工程设计、施工使用材料质量的源头管理,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传统材料、技术、产品和设备,引导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必备材料、技术、产品和设备。达州市住建局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后制定了《2014年达州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工程使用新材料技术产品设备重点推广目录》,并举办了达州市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培训班三期,培训共1000余人。 “效”——
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6.4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超任务30%
“今年的春节会过得最暖!”在达城打工多年的晓伟同丈夫清扫位于西外的家,阳台上挂满了老家送来的腊肉香肠,今年,进城10年的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晓伟夫妻去年申领到了保障性住房,成为达州市“百万安居工程”受益者之一。
2014年已经过去,在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指引下,以生态宜居、保障民生、节能减排为具体操作路径,达州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改变正被像晓伟一样的普通达州百姓所感知。
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56.3亿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6.4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6%——2014年12月,达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举行,会上所传达的数据,让人们初窥达州城镇化的成效。
备受瞩目的“百万安居工程”成为达州2014年的亮点之一。该市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开工20749套,开工率100.73%;基本建成11111套,占任务的130.43%;竣工10936套,占任务的107.81%;已提供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1170套(间);现已发放廉租补贴9117户,占任务的150.75%。同时,完成农房建设2.95万户,其中,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51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