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绘就新型城镇化五年蓝图
时间:2013-07-18 16:18:19
来源:
阅读: 次
到2017年,中心城区人口达100万以上,大竹、宣汉、渠县县城达中等城市规模,万源、开江县城接近中等城市规模,建成20个特色重点镇。
据悉,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为36.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47、7.4个百分点。《意见》提出了2013至2017年的目标任务: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7年达到46.1%;新增城镇人口58万,增加就业岗位56万个。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以上;大竹县、宣汉县、渠县3个县城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万源市、开江县两个县城接近中等城市规模;建成20个特色重点镇。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扎实推进“1+7”工业园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加快培育一批优质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劳务企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科技咨询、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物业、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推进莲花湖片区建设,加快北城滨江、西城马踏洞、南城三里坪、经开区长田坝4大新区建设,加快达州经开区发展,启动河市新区前期工作,建成南城升华广场、西城莲花湖、北城滨江、白塔路区域4个城市综合体,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开江、宣汉县城等卫星城建设,形成沿达陕、达渝、达巴高速公路和襄渝、达成、达巴城际铁路城市带。加快城市主干道建设,尽快形成“三横五纵一环五射”城市道路主骨架,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实施至宣汉、开江、渠县的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拉大城市框架。
提速县城建设。每个县城推进1—2个新区建设,建成1个城市综合体,不断扩展县城建成区。到2017年,大竹县县城建成区达26平方公里、人口达26万,宣汉县县城建成区达22平方公里、人口达23万,渠县县城建成区达25平方公里、人口达31万,万源市县城建成区达17平方公里、人口达14万,开江县县城建成区达12平方公里、人口达11万。
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和综合型特色镇。全面启动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计划”,提升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夯实产业支撑,提高吸纳能力,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市小城镇加快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到2017年新建73个新农村综合体。
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困难群体及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大力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每年提供给农民工的公共租赁住房不低于房源总量的30%。围绕“交易活跃、市场扩大、房价稳定”的调控目标,构建“高端有约束、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规划建设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大力实施改善性住房建设,严控高档商品房建设。
建设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建设大通道、构建主骨架、完善大网络”目标,统筹推进“两航、七铁、十一高速”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一枢纽五射两横”铁路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到成都、重庆、西安、万州的城际铁路。构建“一射二环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五纵七横”国省主干线,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乡镇之间、村村之间道路交通网络。加快达州机场迁建和渠江航道改造升级建设。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适应人口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校点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民工享有同等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和主题公园、城镇绿地,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场所。
《意见》还提出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推进行政区划和社区管理创新,创新投资融资体制机制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