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首页 >党建工作
一个西南小镇的巨变
时间:2012-01-06 11:01:13 来源: 阅读:

  题记:在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们走进了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
  
  有记者来采访“文书记”的消息,在田野、村落不胫而走。
  
  镇政府会议室,细细一数,竟来了110位乡亲。党的情、文书记的恩汩汩流淌。掌声、笑声,激动的泪、爱戴的泪交织……采访多年,我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
  
  分别时,上百双热情的手伸向我们:“给党中央带个好!”“感谢你们来看文书记!”

  
  文书记——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生命和事业的两个奇迹。2005年患了肝癌,至今动了20多次手术。接受我们采访时他刚出院几天,头发乌黑、神采奕奕。
  
  30年农村工作经验,8个乡镇工作经历,16年乡镇长、党委书记,他探索出了一套促进农村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工作方法,一个面对面、心连心的工作法,一个全面、系统、具体、管用的工作法,把真正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路子走活了。
  
  这不是一个人的道路,而是新时期乡镇党委的一条出路。
  
  全国有3.4万个乡镇党委书记,近60万个村党组织书记。
  
  这支队伍,是9亿农民的“领路人”,是党在基层的“桥头堡”,也是党心民心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关系着党的形象、党的利益,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
  
  新的历史阶段,给这支队伍提出了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全国县乡党委新一轮换届,怎样让换届后的乡镇党委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执政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
  
  “文建明工作法”给这三份历史问卷,一个响亮的回答!
  
  城南镇,过去、现在天壤之别。
  
  2003年春天,文建明走马上任。虽说是城郊镇,外号却是“城烂镇”。听说来了新书记,30多拨讨债的人冲进了镇政府。那时,干部进村,村民甚至放狗咬、泼大粪,锄头扁担敲得咚咚响,高喊:“滚回去!”
  
  如今,村民送给镇党委8面锦旗。干部进村,走乡串户,坐下来拉家常、寻问题、解难题,共谋致富的路子。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年翻三番,镇村债务全部归零。
  
  乡亲还是那些乡亲,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文建明工作法”,也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改变了城南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更彻底改变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乡亲们打心眼里赞叹:共产党就是咱老百姓的党!
  
  “三制”:分类式推进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过去一些乡镇干部忙于应付,胡子眉毛一把抓,顾此失彼。文建明推行了“三制”,工作有重点、有分类,推诿扯皮少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2009年9月,甲流来势汹汹,营山县卫生局局长杨茂康一筹莫展:县上的传染病区由于土地纠纷无法隔离,即便隔离又没有施工队愿意接那儿的活。
  
  传染病区位于城南镇,杨茂康找到了文建明。
  
  甲流应急工作组迅速成立。第一天,文建明和工作组走访了11户人家,刁难的,说理;困难的,补助。土地纠纷很快达成了一致。
  
  第二天,150人的应急队伍进驻施工。队伍中,有的身着警服,有的穿着白大褂。这支不寻常的施工队成了小镇的新闻,村民们纷纷加入。三天后,传染病区的围墙拔地而起。
  
  一堵围墙,见证了城南镇“三制”的效率:
  
  对业务工作实行“常抓制”,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确保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对中心工作实行“分组制”,组建由分管镇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分组联村包片,确保中心工作专人抓、重点抓;
  
  对应急工作实行“集中制”,建立应急工作预警制、全民动员制,集中力量攻坚。
  
  “三定”:绩效式管理干部
  
  刚到城南镇,第一次干部大会,文建明就吃了一惊:70个镇干部、192个村组干部,七站八所样样有,村组干部个个齐。
  
  “有利的事抢着干、没利的事绕着走,做事凭感情、上班看心态。”村民办事找不到人。村镇的弊端人人知,谁都没个长久之计。
  
  必须制度管人!经过仔细调研,文建明拟定了“三定”:
  
  定岗:打破行政、事业界限,整合人员资源,将乡镇机构重新布局,组建两办四中心,即党政综合办、督查考核办,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财务结算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政策法规服务中心。
  
  定员:年初,对书记、镇长以外的所有干部,严格程序公开竞岗。上岗人员一岗多责、统一调配、动人不动编。落岗事业人员保留编制,发放基本工资和生活津补贴,鼓励到村社任职或自主创业,可参加第二年新一轮竞岗。
  
  定酬:上岗人员的报酬是“工资+生活津补贴+工作绩效补贴”。其中,业务工作实行定补制,按出勤情况计发;中心工作实行积分制,按完成进度和实际效果积分;应急工作实行奖励制,根据任务轻重、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全体起立、重新上岗”的方案一公布,全镇上下炸了锅。在质疑声、埋怨声中,21个镇干部、34个村组干部层层选拔、脱颖而出。
  
  改革出活力。仅仅两周,机构消了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工作运转井然有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镇党政办主任兰春书说:“以前一天活拖成两天干,现在是两天活抢着一天完。”
  
  下岗后,10个事业干部来到村社兼职,12人创办了经济实体。竞聘落选的杨易承包了80多亩荒山,种上了黄花梨,还申请了商标,企业越做越大。谈起“三定”,他感慨不已:“多亏这个狠招,要不我至今还窝在机关混日子。”
  
  “三教育”:全员式教育引导
  
  在城南镇,找媳妇、贷款,都要问问是几星文明户。外地人听着纳闷,城南镇的百姓都对“三教育”如数家珍。
  
  一进镇政府的大门,墙上贴的就是“三教育”,细则醒目。
  
  群众“十好”教育,每月一次的形势教育、每季度一次法制教育、每半年一次感恩教育。每年评选一批“十好家庭”、“十好文明店铺”等。对“十好”,公开授牌;对后进,专人帮扶。
  
  党员党性教育,每月一次党课,每年一次民主评议,表彰一批优秀党员。
  
  干部爱民教育,每月一次干群恳谈会;每半年一次点评会,领导点评和干部互评相结合;每年一次群众评议,干部双向述评,接受满意度测评,评选表彰一批爱民干部。
  
  有的干部爱赌,文建明想出了“土法子”——自制“戒赌牌”,印上自编的《戒赌歌谣》,要求爱赌的干部像小学生那样,整天高声诵读。这一招立竿见影。
  
  过去,城南镇是远近闻名的烂摊子,封建迷信、忤逆不孝、吵架闹架,百姓习以为常。如今,广播电视每天早、中、晚轮流播放“十好”评选结果,评上的脸上有光,没评上的心里发慌。迷信赌博少了,打架斗殴少了,全镇形成了人人都是“追星族”,家家争当“星级户”的好风尚。
  
  “两下”:寻访式解决问题
  
  去年春天,一个马蜂窝在光荣村一家村民屋顶上落了户。没想到,这件让村民闹心的事,从村报到镇,又从镇协调到县,县消防队派出消防员和云梯,三下五除二挪走了马蜂窝。
  
  牵一发而动全身。借这件小事,全镇开展了一场安全隐患拉网大排查。电网安全、燃气安全、房屋安全等等,事无巨细一一解决。
  
  翻开《城南镇下访寻问题解决督办通知》,生活小事、拆迁修路的大事,每一件,都处理得妥帖到位,都工整地记录着来龙去脉。
  
  “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干部眼睛向下,党和群众贴得更近了。”文建明向我们详尽讲述了城南镇推行的“两下”。
  
  “下访寻问题”。每月1日—5日,镇村干部带着《寻问题解决表》进村入户,建立台账。6日—10日,村党支部召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研究解决方案。11日,镇党委研究村解决不了的难题,发《督办通知》交镇村及村民代表联动解决。实行回访评价,对未办结和效果不佳的责令限期整改,群众不满意台账不销号。
  
  “下村解难题”。实行干部联片包村,每周2—3天,各包村干部深入村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推行民事代办,在村里设置“民事代办”服务站。开通“110”服务热线,干部电话印发到每家每户,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
  
  在城南镇,无论走进哪个村,问谁都能对“下访”、“下村”说得热情洋溢。
  
  文峰村村支书舒德明说,村里过去不通路,水果蔬菜运不出去,眼巴巴烂在地里。后来文书记“下访”来到村里,逐门逐户做工作,带着全村修了水泥路。村子富了,村民们更有盼头了!
  
  景阳社区居民卢家明说,我得了视神经炎,双目失明,妻离子散。文书记和居委会李主任在“下访”时找到了我,帮我开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是他们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保真村村支书侯润民说,文书记第一次到村上,寻问题记了满满一本,他一件件理顺,再难的事总会给我们答复。就是那一次,村里拖了11年的征地补偿问题,圆满解决了。
  
  坐过两次牢的罗洪川,2006年出狱后,一度自暴自弃。文建明在“下访”中发现了他。这个曾经的死缓犯,如今成了抗洪模范,一说起文书记,就激动得没完没了:“帮我找工作、帮我安了家,媳妇都是他帮着找的。有了文书记,老百姓怎会不拥护共产党!”
  
  近三年,全镇寻访问题1985件,解决率达99%,7个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600多个信访问题解决在一线,镇村干部先后下村为群众解决问题2万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两集中”:便捷式服务群众
  
  2004年8月,一位老人闯进文建明办公室。孙女考上大学,入学转户口需村里盖章。她拄着拐杖漫山遍野找了三天,就是不见村干部人影,急得直掉眼泪。
  
  文建明很快帮她办妥了手续。送走老人,他陷入沉思:干部怎能成甩手掌柜呢?甚至非得“吃拿卡要”才给群众办事!
  
  镇村财务混乱,包包账、坨坨账、糊涂账比比皆是,镇上债务高达2000多万元。村民怨声载道。
  
  一个改革的新点子浮出脑海——实施“两集中”。
  
  集中服务。设立政务集中办事大厅和村务集中办事点,把村上公章集中到镇上,每逢当场天(赶集日),镇村干部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行“百姓经济”,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指导、群众主导原则,实施“户户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
  
  集中理财。在镇设立财务统管结算中心,用电脑取代手工做账,财务直接核算到村组、项目、农户,资金支配使用权仍归属各村(社区)、各部门,实行收支分线、村财镇管、财务统管。
  
  外地乡镇干部到城南镇,看到农民群众竟然愿意走几公里路,主动到镇上排队交费,感到不可思议。“百姓缴的是明白钱,拿的是明白票,看的是明白账,又快又方便,咋会不愿意?”文建明这样自豪地解释道。
  
  很多百姓也从“两集中”中尝到了甜头,走马村村民李隆轩过去给女儿办结婚证明,折腾了两周;现如今,办理建房手续,只花了10分钟。他感慨地说:“群众盼党的政策好,盼办事顺利。现在政策好,办事也好方便呦!”
  
  近年来,全镇新建14.7公里的环形村道水泥路,惠及1.1万人。建立“支部+市场”、“支部+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多个,建立1个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示范园,培育种养大户135户,引进投资2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0余家。
  
  村民们富了,也有了主心骨。他们说,有难事就找党,咱老百姓的党就是好!
  
  这不是一个人的道路,而是新时期乡镇党委的一条出路。
  
  如同一面多棱镜,“文建明工作法”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折射了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凸显了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它把握了时代的规律和特点,适应了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任务、新要求,创新了乡镇党委的工作模式,探索了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宏观为微观、变粗放为精细,变“重经济轻党建”为“抓党建促发展”。
  
  实践证明,这一工作法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作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密切联系群众、推动社会和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示范带动作用。
  

[1] [2]  下一页